发布时间:2023-08-14来源:中关村氢能产业联盟
369
0
国家标准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系统构建了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5个子体系,按照技术、设备、系统、安全、检测等进一步分解,形成了20个二级子体系、69个三级子体系。
《指南》提出了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重点,还明确了近三年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重点任务,部署了核心标准研制行动和国际标准化提升行动等“两大行动”,提出了组织实施的有关措施,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发展氢能产业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标准对氢能产业发展的规范和引领作用。
联盟秘书长卢琛钰:“8月8日下午《指南》相关消息在网络公布之后,A股氢能概念股异动,多股大幅拉升,一时行业欢呼雀跃,信心提振,刷爆朋友圈,应同事之约,对《指南》出台做出粗浅解读。”解读如下:
《指南》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任务的分解和呼应,在氢能产业1+N 政策体系中,《规划》是1,而《指南》则是N分之一,也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主管部门落实《规划》的应有之义和应尽职责。此次联合发布《指南》的六部门,除了国家发改委是产业宏观管理部门和《规划》发布部门外,其他五部门均是氢能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主管部门,而且工信、生态环境、应急管理、能源等部门同时也是产业主管或监管部门、产业政策的出台部门。多部门联合发布《指南》,确定出未来三年氢能产业标准化工作的重心,既是表明各部门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细化和补齐政策的态度,同时也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指南》是我国首个关于氢能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的规划性和指导性文件,而体系建设指南近年来正在成为我国在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多部门标准化工作协同开展的工作模式,如碳中和碳达峰、工业互联网、数字乡村、智能制造、车联网等方面也都由多部门联合发布了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明确该领域标准化阶段性工作重点。但《指南》仅仅是规划性和导向性,并不是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钥匙,需要在《指南》框架下,通过2-3年,研制、发布和实施已经规划出来的系列关键标准,才会真正成为规范和支撑产业发展的抓手。
《指南》发布之前,我国其实已经初步建立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已发布和在制定中的国家标准近150项,已发布的行业标准近50项,其中以2008年成立的全国氢能标委会、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委会归口标准为主,还包括汽车、气瓶、锅炉压力容器、气体等标委会归口的部分标准。除此之外,还有相关的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约150项。此次发布的《指南》,从体系框架来说,包括了全产业链,但从三年内拟制定的30项重点标准,以氢能标委会为主,兼顾其他标委会部分重要标准;以国行标为主,未涉及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而有些技术领域和应用方向,比如液氢和液氢重卡、氢能叉车等,在氢能产业的先行地区很快就会有标准化的需求,可能需要团体标准先行先试,地方标准先行规范,最终也还需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统一规范。
从《指南》的内容框架来看,还是相对比较全。包含了氢能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安全、氢的制储运加和氢在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无论是技术、装备、工艺、测试还是管理、评价,还是从氢能产业发展的成熟技术到科研示范技术,比如对产业界和投资界关注的各类制氢和输氢技术,均有所涉及。尤其是标准列表中待制定的重要标准,重点规划了PEM制氢、管道输氢、加氢站关键设备与监测、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部件等重要标准;同时对虽然没有实现规模化示范,但行业比较关注的一些技术方向和应用领域,如液氢、氢内燃机、氢燃气轮机、氢能船舶、氢能航空器、氢冶金等,都有所提及,部分标准已经立项或拟制定,当然还有一些标准需要细化到各专业标委会去落实相关任务。
从《指南》和标准的意义上来说,《指南》主要还是指明方向,确定当前标准研制的重点,吹响了氢能标准化工作三年攻坚的号角,也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国家部委对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但也不必过度解读,毕竟《指南》还不是解决行业发展痛点的良药,还需要2-3年全行业科技、产业和标准化工作者辛勤工作,才能让这些重要标准出台,为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保驾护航,而且本次发布的《指南》也只是2023版,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应用示范,《指南》也会随之更新和完善。标准化工作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规范行业发展,尤其是产业化初期,很多环节技术和产品还处于不断完善,各类示范和应用项目开始启动,测试、评价尺度未必统一,也难免会存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标准的统一对于行业规范发展意义重大;二是引领行业发展,新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新技术不断涌现,产品也不断迭代,科技与标准化如能协同发展,对于新技术的推广和各类项目技术路线的选择,也具有引领和指导的作用;三是支撑行业发展,尤其是五大城市群的示范,需要标准来支撑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商业化的形成,而氢从危化品到能源产品,也还有很多政策性的堵点,也需要标准的突破来带动政策的调整,来支撑产业快速发展和商业化推广。